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213.3 K上传日期:2024-11-21 17:15浏览次数:395 侵权/举报

大市联考卷(三)生物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16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与化合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之间靠氢键结合,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B.几丁质的基本骨架是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C.植物在细胞膜中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避免冻害D.摄食过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类在体内只能转化为脂肪2.细胞膜成分的探索经历了长期的实验探究历程,下列不能作为细胞膜上有蛋白质的实验证据的是()A.科研人员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细胞时,发现处理时间过长会破坏细胞膜的功能B.研究细胞膜表面张力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C.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D.科学家发现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的速率显著高于通过人工脂双层时的速率3.研究表明,自噬溶酶体途径参与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生。调节蛋白3(Sirt3)在GBM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较高,敲除Sirt3基因会导致溶酶体膜蛋白LAMP2A表达显著减少。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溶酶体数目处于动态平衡,溶酶体数目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清除能力产生障碍,诱发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B.敲除Sirt3基因可能会诱导GBM细胞发生凋亡C.使用溶酶体膜蛋白LAMP2A激活剂可能有助于GBM的治疗D.自噬降解产物可被再利用,获得维持细胞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4.“牝鸡司晨”出自《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鸡:雌鸡;司晨:报晓。研究该现象时发现母鸡在发育过程中两侧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其受损后,右侧保持原基状态的卵巢因缺少相关激素的抑制而发育成睾丸,母鸡就变成了公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母鸡性反转成公鸡的过程中,体内的性染色体变化为XYB.如果正常母鸡与性反转成的公鸡杂交,子代公鸡和母鸡之比为1:1C.母鸡产生性反转的原因可能与体内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有关D.性反转公鸡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的数目是1条5.某观赏性植物花色受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其中基因B控制黄色素合成,基因b无色素合成功能,基因D可将黄色素转变为红色素。A/a不直接控制色素合成,但基因A可抑制基因B的表达。现利用3个纯合品系红色植株甲、白色植株乙、白色植株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实验一:甲×乙白花白花:红花=13:3实验二:甲×丙白花白花:红花:黄花=12:3:1A.植株甲、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B.实验一中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13C.实验二中F2红花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花占1/9D.白色植株乙、丙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花6.细菌的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都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的,当细菌内缺乏氨基酸时,会出现两种异常的核苷酸:鸟苷四磷酸和鸟苷五磷酸,它们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mRNA合成停止。这两种核苷酸又称为魔斑核苷酸,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在缺乏氨基酸供应时产生的应急产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中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B.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不能催化氢键的断裂C.RNA聚合酶空间结构改变,影响细菌线粒体中基因的转录D.细菌中魔斑核苷酸的出现有利于细菌适应缺乏氨基酸的环境7.采食减少是动物被感染后的适应性行为,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之后统计其采食量并测定血中葡萄糖和BHB水平,结果见图1。测定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见图2。已知干扰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小鼠感染后胰岛A细胞会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维持血糖稳定B.IAV感染后,小鼠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及消化腺分泌减弱,采食减少C.干扰素-γ可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D.小鼠感染期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8.如图1是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调节过程示意图。图2是研究人员以离体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添加不同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其中A组为对照组,E组培养的软骨细胞较A组生长明显加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ABCDE培养液中添加物质无GHIGF—1正常小鼠去垂体后的血清?图2验证生长激素通过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A.IGF-1基因缺失小鼠体内GH水平高于正常小鼠B.小鼠软骨细胞同时具有GH受体和IGF—1受体C.E组培养液中添加物质是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D.与A组相比,B、C、D、E组中仅B组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9.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巨噬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B.事件①中,“非己”的分子标志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病原微生物或细胞上C.事件②中,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辅助性T细胞有关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10.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可诱导根系产生脱落酸(ABA)抑制植物根系生长。某同学认为这一现象与根系中的生长素(IAA)变化有关。为初步探明该现象的相关机制,设计了下表的实验方案。下列选项中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组别材料培养条件检测指标1野生型植株不施加外源ABA根系的IAA含量和根系生物量2②3①③4施加外源ABAA.野生型植株、施加外源ABA、不施加外源ABAB.野生型植株、施加外源IAA、不施加外源IAAC.ABA合成缺陷型植株、施加外源ABA、不施加外源ABAD.ABA合成缺陷型植株、施加外源IAA、不施加外源IAA11.某渔民在微山湖的岛上水塘中放养了一定数量的鲈鱼和白虾,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鲈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形,鲈白虾鱼的环境容纳量为nB.直接决定鲈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C.白虾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与食物、天敌、气温等密度制约因素有关D.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种群密度并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12.沿海地区常利用网箱进行人工养殖,在一定饵料投放量范围内,随着投放饵料的增多,所养殖鱼的数量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科研人员利用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捞量逐渐降低,逐次捕捞的累计量逐渐增大)统计某网箱内某种珍贵鱼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和死亡,根据数据绘制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预计此网箱内该珍贵鱼的种群数量约为100条B.人工养殖区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依然是正金字塔C.鱼的数量最初稳定时对应饵料的投放量为最佳投放量D.投放饵料过量可能导致沿海养殖区出现赤潮现象13.某水生生态系统中,流经M种群的能量去路如下图[单位:k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种群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M种群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其同化能量中约占59%C.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6.3%D.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M所同化的能量一定小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14.惠东县南湖公园,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多种观赏植物和清新的空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散步、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属于间接价值B.为保护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C.公园内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D.山上小叶相思的生态位通常包括它的种群密度、栖息地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15.谷氨酰胺酶(PG酶)是一种催化L—β—谷氨酰胺水解成L—谷氨酸和氨的酶,能增大蛋白质的溶解性,提高食品工业中蛋白质的利用率。研究人员利用谷氨酰胺—甘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遇热易分解)为唯一氮源从土壤中筛选产PG酶的金黄杆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不仅筛选出了产PG酶的金黄杆菌,并且还对其进行了计数B.金黄杆菌在培养基I和Ⅲ中的生长速度高于在培养基Ⅱ的生长速度C.培养基I~Ⅲ中的氮源相同,三种培养基都是选择培养基D.PG酶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催化L—β—谷氨酰胺水解生成氨的数量来表示16.某研究小组为培育高产耐盐碱再生植株,利用甲植物细胞(细胞核基因具有耐盐碱效应)和乙植物细胞(细胞质基因具有高产效应)进行体细胞杂交,在原生质体融合前,对原生质体进行处理,分别使甲原生质体和乙原生质体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失活,融合的原生质体分散固定在平板中,独立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下列各项中能说明这些愈伤组织只能来自杂种细胞的理由是()①甲、乙原生质体经处理后失活,无法正常生长、分裂②同种融合的原生质体因甲或乙原生质体失活而不能生长、分裂③培养基含有抑制物质,只有杂种细胞才能正常生长、分裂④杂种细胞由于结构和功能完整可以生长、分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17.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应对干旱、高温等不良环境的机制。交叉适应性是指植物在经历某种环境胁迫后,能够提高对另一种环境胁迫抗性的现象。某农科院开展实验探究干旱预处理后水稻应对高温胁迫的机制,以期为水稻抗逆研究提供新思路。实验处理与结果如表:组别实验处理渗透压调节物质含量光合参数可溶性糖mg·g-1可溶性蛋白mg·g-1脯氨酸mg·g-1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ol·(m2·s)-1相对叶绿素含量正常对照组营养液中不添加PEG-6000,昼夜温度为30℃/25℃,培养3天1.90.260.118.42℃0.5337.99单一干旱组营养液添加PEG-6000,昼夜温度为30℃/25℃,培养3天2.80.450.216.130.3938.99单一高温组营养液中不添加PEG-6000,昼夜温度为38℃/25℃,培养3天2.80.420.216.060.4037.47干旱一高温组?4.20.550.316.530.4239.41注:PEG—6000溶液可模拟干旱胁迫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一高温组的实验处理是_____,再用不添加PEG—6000的营养液恢复培养至正常,最后营养液中不添加PEG—6000,昼夜温度38℃/25℃,培养3天。(2)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相对叶绿素含量,该法根据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物质的含量。据此推测实验设定的波长主要为_____光的波长。除此之外,还可用纸层析法通过比较_____粗略判断叶绿素含量。(3)实验结果显示单一_____胁迫对水稻生长影响更大,依据是__________。(4)实验结果表明适度的干旱预处理提高了水稻的耐热性,推测调节机制可能是:①干旱预处理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升高,_____,以缓解高温对细胞的伤害。②干旱预处理后_____(答出一点即可),以保持适应高温胁迫的光合作用强度。18.某家禽的一对等位基因N/n控制黑色素(非蛋白质类化合物)的合成,并与另一对等位基因D/d共同控制喙色。已知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沉默,去甲基化后基因可正常表达。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也会影响家禽的喙色。基因的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后代,也可能在遗传过程中甲基化被随机去除。研究者利用基因型不同的三个纯合品系甲(黑喙)、乙(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