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社会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B.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C.已经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D.仍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已经十分明显,A项正确;由“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可以看出,此时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排除B项;秦朝时期形成了皇帝制度,皇权高度集中才出现,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仍以打制工具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更甚C.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传向周边各民族……被中原地区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民族隔阂的更甚与事实和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由“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周边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统一观念加强的说法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所示为秦朝的刻石铭文(部分),这些铭文()峄山刻石“皇帝立国……讨伐乱逆,成动四极,武义直方”“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泰山刻石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碣石刻石皇帝奋威,德并诸侯A.展现秦始皇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B.严厉批判秦始皇推行的严刑峻法C.主要宣扬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业D.强调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立国,讨伐乱逆”,“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等事迹可知,材料内容都在宣扬和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制度等事功伟业,即主要宣扬了对秦始皇功绩的宣扬和歌颂,C项正确;材料中的刻石铭文并未展现秦始皇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排除A项;铭文提到了“作制明法”,但材料主要是歌颂秦始皇,并不能反映出铭文在严厉批判秦始皇推行的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刻石铭文主要记载秦始皇的功绩,不能说明兼并六国是历史必然,排除D项。故选C项。4.秦朝时期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下表为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状况表。由此可推断()家庭粮食总收入(石)赋税负担(石)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田亩税人头税更赋更赋1003至4小于4小于6约1313%A.充分彰显了“汉承秦制”的成效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体现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 D.西汉王朝财政状况十分窘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材料“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家庭粮食总收入(石)”“赋税负担(石)”可得,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相对秦朝减轻了许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有关,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且汉初推行黄老之学,与秦朝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奉行法家学说,完全不同,不能体现“汉承秦制”,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相对较轻,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国家财政收入确实与赋税收入息息相关,但不能仅凭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较低,就得出西汉王朝财政状况十分窘迫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西晋初年,中原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社会言论影响社会风尚 B.中原经济结构极大改变C.北民南迁推动区域开发 D.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D项正确: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社会言论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原经济结构发生极大改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民南迁与区域开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察举制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C.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 D.科举制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之下,平民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通过择优录取获得参政的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这符合科举制的特征,D项正确;察举制在东汉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流弊百出,不利于选拔各种人才,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并未打破门第界限,排除B项;在世官制下贵族世代承袭爵位,平民优秀分子几乎没有参政机会,与材料表述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为宋代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据传是宋太祖发明的,用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这种长翅官帽()A.体现出崇文抑武治国理政方针 B.有效防止朝廷内部动乱C.标志着因循保守政治风气形成 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长翅官帽”是宋太祖为“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而发明的,这种做法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求,有利于树立君主权威,D项正确;宋代长翅官帽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A项;B项中“有效防止”的说法有违史实,排除B项;C项关于宋朝因循保守政治风气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作读书笔记。若再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②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③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A.冶铁技术和牛耕出现 B.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C.水路丝绸之路开通 D.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内容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描绘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还可补充农业方面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B项正确;冶铁技术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水路丝绸之路开通开始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元时期,排除C项;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推广是在唐代,排除D项。故选B项。9.1841年1月16日,英国女王在议会演说中谈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虚伪地强调英国“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英国的皇家尊严受到“严重影响”。女王的这一言论()A.找准了战争的爆发根源 B.歪曲了战争的侵略本质C.描述了战争的基本事实 D.加快了战争的发展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英国女王在议会演说中谈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虚伪地强调英国‘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英国的皇家尊严受到‘严重影响’”可知,英国女王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到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英国皇家尊严受到影响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所以英国女王的演说歪曲了战争的侵略本质,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英国女王没有找准战争爆发的根源,歪曲了战争的侵略本质,歪曲了战争的事实,排除C项;英国女王在议会的演说是在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展的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创立近代军事工业C.鼓励国人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如西方,主张创立近代军事工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排除A项;李鸿章主张创立近代军事工业,而非鼓励国人实业救国,排除C项;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并不会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最终中国所参与的协约国一方成为了战争的获胜方,这使得()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B.中国顺利收回了山东主权C.巩固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D.中国的国际声誉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作为协约国一方,派遣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中国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战的胜利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声誉,D项正确;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巴黎和会中帝国主义拒绝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直到华盛顿会议才收回山东主权,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曲折,并不顺利,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其统治不会因为参加一战而得以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12.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说明这场运动()A.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5-03-22 02:09
6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2 02:09
20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2 02:09
21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5-03-22 02:09
10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
2025-03-22 02:09
6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5-03-22 02:09
10页
-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答案
2025-03-22 02:09
1页
-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2025-03-22 02:09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