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格式:doc页数:11页大小:61 K上传日期:2025-03-22 13:58浏览次数:155 侵权/举报

抚顺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寓藻、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材料二: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B.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C.桐城派“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D.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体现了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B.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C.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D.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完全不同。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民长策。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建言献策,参赞政务,政绩斐然C.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锺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D.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4.材料一作者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5.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杨树崔东汇把守在村东头的老杨树是一个分号,把村庄与田野隔开。老杨树的具体树龄不详,牛腰一样粗的树干裹着岁月的浓厚包浆,村里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看着长大的。树活得久了,就不由自主地活出了意想不到的境界。村人眼里的老杨树不再是树,称杨仙。年少的我们是那个年代里的漏网之鱼,不管水面如何波涛汹涌,我们依旧鱼翔浅底,自在游戏。我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捉迷藏、玩游戏,肆意撒欢,老杨树旁是我们夜晚的乐园。尤其是春初,月光柔和,影影绰绰,远观幽幽飘动的磷火似星星散落,胆大的孩子跑去追逐,近在咫尺却又虚无缥缈,跌倒,眼前是几块朽烂的棺木和几根白骨,就惊嚎着转身向老杨仙窜去。我们重复着前人的古老游戏,尔后的孩子们却没有重复我们。尘嚣散去,他们自然而然拉开了与老杨树的距离。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游戏选择,也变换出新的规则:老师恨铁不成钢的作业,家长望子成龙的严管,电视丰富节目的诱惑。①船有船道,鱼有鱼途,各行其道,孩子们也不例外。老杨树当然有资格成为各种树木的统领。村里村外的树,罕有超过二十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村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②他们的十年与百年,概念都在物质层面:十年的树木能成为檩条,但成不了大梁和寿木,老人百年后需要的,是一棵粗壮的老树。树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被人盯上了。哪棵适合做大梁,哪棵够檩条,剩下的枝干是椽子,低矮的树是门窗,村人都有计划。就像庄稼收割、猪羊宰杀,村人都把握着火候呢。有的老人生命已近黄昏,平时很少出门,可还是要步履蹒跚地在树中间寻觅,对中意的树双手卡一卡,心里计算一下,默默仰着头看看,满眼的爱怜。老人在盘算自己的棺木,打算让这棵树陪伴自己百年后入土。老杨树其实就是普通的本地树种,只是树龄长。而村人延续了上辈人的共识,依然对老杨树恭敬有加,挂红布,烧香,过年放鞭炮,就连二月二庙会唱戏,也把舞台搭在老杨树的对面。老杨树也融入了村民的生活。它枝繁叶茂,树冠如伞,急雨天气,来不及回家,就躲到老杨树下避雨。酷署夜晚,胳肢窝夹一领草席到老杨树下面乘凉过夜,不担心夜雨偷袭。谁家孩子病了,在老杨树上贴一张黄纸: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个夜哭郎……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四季里轮回,老杨树作为全村的制高点,③天天用目光抚摸那一排排土房和柴米油盐,天天看着路过的人匆匆走向田地,又疲惫地从田地返回村里。老杨树熟知每个人的脾性,清楚他们的辛劳,无论枝叶风动还是静默无声,都透着对村人体己的关爱。可还是有人不把老杨树的关爱当回事。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成群结队从老杨树面前走向村外,离开村子,一年半载,甚至长年不与老杨树打个照面。就像我当年外出求学一样,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把曾经爱抚我的老杨树丢到了脑后。不过,我那时考学并工作只能算是侥幸的个案,而现在年轻人离村却是群体的常态。这种群体性的出走,让老杨树有点惊慌失措。老杨树年年枝叶繁茂,总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村人并不知道,这些年老杨树越来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了。最直观的失落是从树木开始的。村里村外密密麻麻的树,一直是村人眼里的宝贝,是盖房建屋的必需,大梁、檩条、椽子、门窗,哪一样都离不了树木。所以,即使树枝横斜阻挡了行走,村人宁可绕道而行,也不愿砍掉任性的树木,因为那可能就是一根橡子的材料。然而现在,它们却无用武之地了。村里房屋的骨肉全是钢筋、混凝土和砖块,门窗是断桥铝,基本没有树木的角色。就连老人的棺木,也是从木工厂买来的成品。树木们眼睁睁看着村人在社会化的链条上越走越远,而它们只能原地尴尬。老杨树原来抚摸土房土墙毛茸茸的感觉,已经被粗粝的坚硬所替代。村里林立的二层或三层楼都远远超过了树的身高,老杨树再想抚摸它们,已经像年迈老人踮着脚抚摸已经蹿高的孙子那样吃力了。老杨树清楚自己已无回天之力,它的时代已经固化进自身的年轮。让它心痛的,有村人的疏远,也有季节的错乱,那些不该凋零的叶子在生命的旺盛期遽然落下。前年,一个刚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建筑工地从脚手架上摔下身亡,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去年腊月,年味已经很浓时,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年轻人送外卖,骑着电车一头撞在路边停放的汽车上,送医院就没了生命体征。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在老杨树面前晃动的多是蹒跚的老人。当年那些围着老杨树捉迷藏的孩子如今都已鬓发斑白,游弋的磷火,连同他们无拘无束的年少生活,一起被时光藏匿。村子是出发地,也是归宿地。④出去时一个人,归来时一盒灰,比那些磷火消失得更彻底。只有田野上鼓起来的坟头,像注销户口时留下的存根,表明这个人曾经存在。倏忽间,多半个村子的人就已悄悄迁徙,老杨树备感落寞。瞅着空荡荡的大街,纵有千般不舍,它也只能徒自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是人心不古,而是世道使然。在外打拼的人总是以“安居”为切入点,使自己名正言顺地锲入城镇。而留在村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用居住的高度和宽敞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哪怕是长久闲置,也要舍弃旧宅另辟新址。年轻人的不断流失与村庄的不断扩展,这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就是村庄真切的境况。饱经风霜的老杨树终于成了一个省略号,一部近现代的村庄历史浓缩在它密集的年轮中,若展开,就是一幅沧桑画卷。它是一笔“不动产”,在落寞中无奈地替村人守护着村庄。(选自《散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老杨树身边重复前人的古老游戏,而孩子们却因为作业等多种原因不再喜欢玩游戏。B.过去村民对老杨树恭敬有加,老杨树对村民也充满关爱,这种和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