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4页大小:256.8 K上传日期:2025-05-07 00:06浏览次数:425 侵权/举报

哈三中2025高三学年第三模拟考试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BCBDBACDDDCBACAA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图片信息可知,西周同姓公卿比例大幅上升,这一变化表明周王室大量任用宗亲(同姓贵族)参与政治,体现了宗法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因此,选项B正确。A:虽然商朝异姓公卿比例较高,但仍有同姓。材料仅能说明商代血缘纽带较西周弱,而非“不以血缘为纽带”,因此表述过于绝对。C:西周公卿同姓比例高反映的是用人标准(血缘优先),而非权力集中程度。西周分封制下,权力分散于诸侯,“高度集中”不符合史实。考查学生对“用人标准”和“权力分配”历史概念的区分D:题干仅涉及公卿姓氏比例变化,未体现职官体系的具体职能分工或管理制度演变(如官僚选拔、考核机制等),无法直接推导出职官制度“成熟”的结论。2.C【解析】本题聚焦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动因,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关联性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变迁解释文化现象,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与战乱打破了汉代“大一统”的思想禁锢,士人阶层在动荡中转向对个体生命、自然哲理(玄学)及社会现实的反思,推动了文人诗歌)与文学理论的兴起。同时,政权割裂与民族交融为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促进了文学体裁与题材的革新,因此C正确。A:门阀士族主导文化确为魏晋特点,但其垄断可能限制文化普及,而题干反映的是文学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趋势,与士族垄断的封闭性存在矛盾。B:东汉造纸术改进虽为文化传播提供物质基础,但两汉至魏晋的文学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内容与思想内核上,技术普及更多影响文化传播广度而非文学形态的质变。D:儒释道思想交融确实为文学注入新元素(如志怪小说的佛教因果观、游仙诗的道教意象),但其本质是思想领域的变化,无法解释题干中“体裁多元化”的现象。3.B【解析】本题聚焦唐朝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与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羁縻制度的理解。材料明确指出唐朝通过羁縻政策(任用边疆首领世袭官职、赐予制度工具文化、轻徭薄赋),使“边酋感怀,叛者日寡,烽燧不警者数十年”,直接反映了边疆地区因政策得当而实现长期稳定,因此B正确。A:羁縻州制度的特点是“以夷治夷”,中央仅保留名义上的管辖权,实际治理权由边疆首领掌握,与“垂直管理”(如内地郡县制)有本质区别。材料中“世袭”“岁时贡赋不苛”均体现间接统治的灵活性,而非集权化垂直管理。C:节度使权力扩张是唐中后期现象,与题干中边疆羁縻政策无直接关联。D:材料仅强调边疆稳定,未涉及商路税收问题。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边疆政策有一定联系,但“确保税收增长”属于过度延伸,主观臆断。4.D【解析】本题聚焦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运行机制。宋代在地方设转运使司(掌财赋、监察)、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安抚使司(掌军事)等“监司”,分权制衡且互相监督。材料中转运使举报提点刑狱司官员并使其被撤职,正是监司互察的典型体现。通过多系统、多层级监察机构的相互制约,中央有效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因此D正确。A:宋代台谏(御史台、谏院)是中央监察机构,主要监督朝臣与皇帝。题干中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属于地方监司系统,二者分属不同体系。B:材料中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是同级或不同系统的监司,非上下级关系。宋代监司互察是平行监督机制,而非依赖“上级考核”。C:提点刑狱司的职能是司法监察(审理案件、纠察官吏),地方行政权归属知州、通判等官员。题干仅反映其司法职能被监察,未涉及行政权。5.B【解析】本题聚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特点与实质,重点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理解。顾炎武的“众治”主张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根基,强调“庶人议之”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对传统儒家“以民为本”理念的深化。其反对“独治”、倡导分权共治,本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明末社会危机下的批判性发展,材料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直接化用《论语》,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继承,因此选B。A:{#{QQABRQKo5gKQggSACZ4LUwVQCUoQkJKjJUoERRCRuAwCwIFAFKA=}#}“庶人”泛指民众而非特指士人,“议”指舆论监督而非制度性议政权力。顾炎武的核心诉求是优化治理模式,而非扩大某一阶层的政治权力。C:“废除专制制度”属于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与顾炎武的思想存在本质差异。他主张通过“寓封建于郡县”等改良措施限制君权,但并未否定君主制本身,更无“迫切废除”的诉求。D:顾炎武思想仍属传统儒学范畴,缺乏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近代民主内核。“庶人议之”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延伸,而非民主意识的觉醒。6.A【解析】本题以太平天国的外交为载体,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通商者务要凛准天遵”,“……害人之物(按:指鸦片)为禁”,表示“凡事秉乎至公,视天下一家”等规定和要求中,可以得出A正确;太平通过要求外人同样要“扶尔主,朝尔主,同尊上帝”,不然“便是妖魔”,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还缺乏主权平等的国家意识。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C【解析】本题以留日学生数量增加为情境,以清末新政鼓励留学和选官制度变化为知识依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特点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尤其是日俄战争日本胜利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励中国知识分子赴日留学,但留学生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清末新政,清政府鼓励留学,尤其是赴日留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留学生可以“量与身份”等政策推动了留学教育的发展,以致1905和1906年赴日留学人数激增。因此C正确。8.D【解析】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口号学习情境为依托,考查学生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诗1947年五二零运动的口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五卅运动的口号。因此D正确。9.D【解析】本题以新中国初期外贸数据为情景,依托新中国外交形势和政策变化,考查学生结合时代特点,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A和B占比较大,代表的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受到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影响,中国与亚非国家在1955年,尤其是1956年,贸易数量急剧增加。因此D正确。丙代表的是西方国家,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政策,1952年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0.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结合时代变革特征分析问题,解释历史的能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并指出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体现出打破“左”倾思想束缚,探索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D正确。工作重心转折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开始的,因此B、C错误。11.C【解析】本题通过“庇护制”从“私人双向契约”到“皇帝专属权利”的对比,考查学生对“制度如何服务于权力需求”的理解。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庇护制是贵族与门客间的私人契约,体现的是一种相对平等的私人关系。但到了帝国时期,皇帝宣称自己是全体公民的庇护者,并通过法律将竞技赏赐等定为皇帝专属权利。这表明皇帝利用传统庇护制的概念,将其转化为加强自身权力、巩固君主集权的工具,传统的庇护制伦理被皇权所利用和改造。A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帝对权力的集中,而非公民公共福利制度的完善;B选项,罗马帝国时期是君主专制,并非民主政治发展;D选项,“彻底清除”说法过于绝对,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权力,但并未彻底清除贵族政治影响。12.B【解析】本题聚焦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大学自治的起源。巴黎大学因国王授予的特权向国王申诉,国王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惩处,同时教皇也颁布了保护巴黎大学师生的特赦令。这表明巴黎大学受到了王权和教权的双重维护。A选项,材料中巴黎大学是依靠国王和教皇的权力来维护自身权益,并非自身具备独立的司法审判权;C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巴黎大学开启欧洲大学自治先河的相关内容;D选项,巴黎大学只是受到王权和教权的保护,并非与世俗王权共治。13.A【解析】本题聚焦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戈雷岛的奴隶堡中“增肥室”“惩罚室”“不归门”等遗迹,反映了奴隶贸易时期殖民者的残酷和血腥,他们通过奴隶贸易获取了大量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同时,奴隶贸易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双重性。B选项,民族独立运动与这些遗迹所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饮食文化交流{#{QQABRQKo5gKQggSACZ4LUwVQCUoQkJKjJUoERRCRuAwCwIFAFK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这些遗迹主要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的罪恶,而不是非洲文明发展的滞后性。14.C【解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释放气球携带传单、海报和书籍,以及资助杂志等方式,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渗透西方价值观,其目的是冲击苏联体制,加剧苏联和东欧的社会动荡,这是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表现,服务于其冷战的战略需求。A选项,“唯一手段”说法错误,冷战手段多样,文化宣传只是其中之一;B选项,美国的这些行为主要是出于冷战政治目的,而非单纯重视文化事业海外拓展;D选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的文化攻势,不能说明冷战格局下美苏交锋日趋缓和。15.A【解析】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试图在短时间内强行推进生产资料私有化、放开价格、卢布自由兑换等市场经济改革措施。但这种激进的改革方式忽视了俄罗斯的实际国情,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生产大幅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加剧了经济的恶化。B选项,“休克疗法”导致物价飞涨,而不是下降;C选项,它引发了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D选项,“休克疗法”是在推行经济自由化,而不是放弃经济自由。16.A【解析】本题聚焦热点中美贸易战。美国对进口商品(如中国制造业产品)加征关税后,进口商通常会将关税成本计入售价,导致终端消费者承担额外费用。漫画中价格从50美元涨至77美元,涨幅达54%,直接反映了关税成本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题干中未能体现民众对此事的态度。C属于绝对化表述,D选项贸易保护确实会阻碍全球化,但漫画的核心是通过具体商品的价格变化体现关税对民众的直接影响,而非宏观论述全球化受阻,属于“过度引申”。通过讽刺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是漫画的表象信息,讽刺的本质意图是批评美国违背时代潮流,因此本题选项A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2分),孔子意图恢复礼乐制度,借助史家表达维护传统礼法(2分)秩序的呼声。维护礼乐制度2分,董狐符合孔子对著史原则(2)维护礼法,展现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坚持史家独立精神,成为我国史学传统中“史德”的典范。历史记录受制于时代因素,不符合事实,背离了历史记录追求真实的原则。积极(1点2分,2点4分)和局限性(1点2分,2点3分)两个角度18.(1)借鉴欧美社会的经验教训;中国发展工商业(实业)的现实需求;改善中国农业落后,农民困苦的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受社会主义思想启发;孙中山深切关怀底层民众,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5取4,1点2分)(2)相通之处:二者都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都有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4分)(1点2分)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了有利的思想氛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民生政策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4分)(1点2分)19.(1)特点:加强行政权力,强化国家机器,完善政府结构/扩大政府职能,实现中央集权。(每点2分,3点5分)实质:资本主义政治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